崇拜 (Worship) - worth-ship:是一抽象名詞 (quality of worth):有價值的關係臨在人與上帝之間;對敬拜的對象表示出與其之價值觀。即敬拜上帝表達出我們生活的價值在上帝裡。換言之,崇拜是人與復活基督的相遇,所以沒有崇拜就沒有教會生活;而崇拜的傳統及其意義對我們宣揚耶穌基督也有密切關係。聖經中許多的記載,皆與崇拜有關,而基督宗教的崇拜繼承了希伯來文化、希臘文化,以致於世界各種文化的影響。崇拜是普世性的,每一種文化皆有他們崇拜的方式。崇拜有將大眾聚合在一起的功能,但也會造成分別,如各教派對崇拜的歧異觀點。
禮儀 (Ritual) 與崇拜是密切相關的,崇拜需要透過禮儀來表達人與人、人與上帝的關係。信仰是普世性的,包括了有神與無神的信仰。崇拜是天人合一的表徵,經由禮儀來反映生活的價值;尤其是中國人對禮儀更有印象及瞭解其意義,是與我們日常生活分不開的,例如:生日之慶祝、過年、過滿月、…等。禮儀表現出五倫,把社會聯結起來,建立出一個有秩序的社會,亦即建立了一個有價值體系的團體生活。
宗教禮儀代表上帝和人的相通,是人類心靈深處對上帝敬畏最高的表達,藉著儀式展現在人的眼前。儀式像話語,是雙向的,一方面表現人內心深處的願望、敬畏,化之為禱告;另一方面,將上帝對人的態度也表明出來,成為應許或警告。所有的宗教都在儀式上顯出他們所敬拜的上帝是什麼樣子的。其實若從現代人類對文化的研究來看,一個民族的儀式和禮節無不反映那個時代的社會價值觀念和思想。摩西五經中的宗教禮儀,對當時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義。潔淨儀式、祭祀方法、會幕的設計形式和節期等等,無不反映宗教信仰的本質。舊約中最令人注目的宗教設施,莫過於會幕 (見出埃及記 25 - 40 章)。會幕表徵了上帝與人同在,也顯明了上帝要求人有聖潔的生活。此外,全牲的燔祭 (利未記第一章) 表明完全的奉獻。潔淨的條例 (利未記 11 章;申命記 14 章) 和不可攙雜的定例 (利 19:19;申 22:9-11) 提醒以色列民必須分別為聖。以色列人衣服的襚子 (邊),表明了他們是屬於上帝的祭司,和聖潔的選民 (民 15:38 - 41;申 22:12) 正好像現代人戴戒指、勳章、徽號一樣。
聖公會的崇拜儀式,有許多象徵的行動 (許多事務是要以象徵才能傳達其超越的信息),而大多數的象徵是承襲自猶太人,只不過在使用時,重新賦予屬靈的意義。這樣的象徵有聯繫的作用,有肯定和認同的作用,有思考和表達的作用。但信徒可能習以為常,就忘記其中的意義。「象徵」若得不到人的回應是死的,就沒有其存在的價值。所以教會就有雙重的任務,使崇拜更有意義。
基督宗教在上一世紀之兩個運動是合一運動與禮儀更新運動。合一運動是有組織的,有明確目標的,例如:聖公宗與天主教之合一;聖公宗與更正教之合一;聖公宗與信義宗之合一。而禮儀更新運動卻無組織,也無議程,更無目標。應該說它是一種「現象」。例如:在美國印第安那州的天主教聖母大學神學院,其一般禮儀課程包括了衛理公會、美國聖公會、英國聖公會的禮儀學者來授課;南印度教會在 1947 年編輯了「合一禮儀」包含了聖公會、東正教、宣道會的禮儀,可見宗派之界線在禮儀中已消失。
禮儀的更新是不斷的,是與社會變遷有密切的關係;教會的禮儀往往被感覺為落伍的、陳舊的。禮儀中的禱文不能滿足現時代教友的需要。當代的禮儀改革不僅是禮文的修改與禱文之補充;而是深入探討崇拜的意義與神學相配合的觀念和聖經之搭配。其主要概念:
新禮儀強調對來世的盼望及上帝的審判 - 20 世紀的末期,由於環境的改變及戰爭的影響,而產生了積極性的盼望。基督徒不再留念過去,而盼望基督的再臨。